2025 年 4 月 9 日 13:00,沈阳科技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系智能科学与技术教研室成功举办了一场关于 “人工智能赋能下的课程设计新思路”的研讨会。此次会议由教研室主任崔浩楠老师主持,全体教研室教师共同参与,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
在会议中,崔浩楠老师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模式正在经历深刻变革,课程设计也逐渐从“标准化”向“个性化、智能化”转变。本次研讨会聚焦于如何将 AI 技术,如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和机器学习,融入课程目标设定、内容编排及教学方法中,旨在突破传统教育的局限,重构教育体系。例如利用AI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通过智能诊断与自适应学习系统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借助AI工具(如虚拟实验室、智能导师)增强课程互动性与实践性;探索AI辅助的教师角色转型,构建“人机协同”的新型教学模式。
会上,刘丽丽老师分享了“智能垃圾分类”项目式学习的实践经验。通过利用 AI 工具,教师能够整合多学科内容,并借助 AI 课程设计助手快速生成教学方案。学生在参与动画脚本编写和配音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学科知识,还提升了问题解决和团队协作能力。
徐静老师则介绍了自适应学习平台在精准教学中的应用。以数学学科为试点,该平台基于项目反应理论(IRT)实时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动态调整学习内容和难度,实现“因材施教”,同时还能根据学生兴趣推荐个性化学习资源。
在分组讨论环节,教师们建议将 AI 工具作为现有课程的补充模块,而非完全替代传统教学,并提出建立 AI 教学团队,以加快 AI 工具的推广应用。此外,利用 AI 技术对学生能力进行动态诊断,将课程分为“基础-进阶-拓展”三层,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会议总结强调,AI赋能课程设计的关键在于“技术为教育服务”,避免“技术堆砌”。教师的 AI 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是确保AI技术有效融入课堂的重要保障。此次研讨会为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思路,有望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